【行业要闻】中国再生有色涤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
发布人:陈向玲  发布时间:2016-05-20   浏览次数:1439

       20世纪后期,随着石油化工业的发展,许多生活用品都被高分子制品代替,然而这些塑料、化纤等制品废弃后不易降解,长期积累,造成白色污染泛滥,环境遭到严重破坏。2014年中国化纤总产量已经达到4389.75万吨,占全球化纤产量的70%以上,且涤纶的产量约占化纤总产量的80%。因此与巨大的产量相伴而生的废弃物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。据估算,目前废旧聚酯材料总社会存量接近4亿吨。无控制的废弃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与污染,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我国GDP总值的15%,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已有的经济成果,而且影响可持续发展。我国化纤及纺织工业对石油化工原料的需求量大,进口依赖程度大,合成纤维生产用的石化原料也需大量进口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家把“废旧纺织品、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”定性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,再生化学纤维行业是落实国家循环经济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践行者,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“可持续发展”国家战略。

      再生化学纤维产品中,常规纤维织成布后,需要通过印染厂上浆,高温、高压调色,上色,退浆才能达到面料所需的颜色要求,而现在生产的有色纤维通过各色原料颜色的配比混合,在生产过程中加入色母粒进行适当调色,直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再生有色纤维,下游厂进行纺纱织布,无需再进行染色加工。再生有色纤维加工过程成本相对低、环境污染少、节水、低碳排放、产品高价值等特点在再生涤纶产业中尤为突出,既是一个重要的子行业,又是纺织化纤行业鼓励发展的新型工艺路线,在“十三五”及未来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。

      随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原油价格预期长期在低价位运行,对再生涤纶纤维市场产生不确定影响,但是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逐步推行,产品碳足迹、碳排放等指标在欧盟等领域的实施,再生有色涤纶纤维这种低碳少污染的产品将迎来新春天。

     中国再生有色涤纶纤维通过充分挖掘聚酯类原料来源,合理优化利用原料精细配方,采用适宜的工艺、技术、装备,走原料成本低、快速配色、加工短流程、交货周期短、多品种、小批量的盈利模式。

     再生有色涤纶纤维的原料来源于聚酯类的瓶、片、膜、块、带等包装材料、聚酯类的废旧纺织品及聚酯涤纶生产过程的工业废料、废丝等,2015年,世界原料供应量约为1200万吨,中国每年的原料自供量达到510万吨,进口量达到220万吨。

     截止到2015年,全球约有再生涤纶纤维1200万吨产能,其中有色纤维240万吨,约占20%,除中国外,其他国家再生有色涤纶纤维主要指黑色丝。2015年,我国再生涤纶短纤维产能有900万吨,其中有色丝195万吨,有色丝中的黑色涤纶短纤维约99万吨,彩色涤纶短纤维约96万吨,黑色涤纶短纤占到有色涤纶短纤的50%以上。我国再生涤纶长丝产能有160万吨,其中有色丝28万吨,有色丝中的黑色涤纶短纤维约23万吨,彩色涤纶长丝约5万吨,黑色涤纶长丝占到有色涤纶长丝的82%以上。

     再生有色涤纶纤维是利用工业、生活废弃的聚酯类产品为原料进行综合加工而成,避免了纺织产业链中污染最重的印和染环节,产品具有颜色多样、光泽亮丽、不沾色、不褪色,各项色牢度均达到4级以上;产品经过高温定型加工后处理,手感柔软细密,弹性好,经久耐用;织物风格具有轻度柔软飘逸感,悬垂性好,有类似真丝的感觉;织物光泽柔和明亮,不产生“极光”。产品能够达到国家、国际生态纺织品要求,在各领域广泛应用。

     例如:国内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使用市场,占比最大的为汽车、纱线纺织品市场,需求量为71万吨/年,占到有色涤纶短纤维市场的36.5%。山东市场的地毯、土工布及人工草坪是有色涤纶短纤维的第二大使用市场,需求量约为44万吨/年,占市场总需求量的22.5%,其他主要用于革基布及非织造布,省份主要有广东、福建等。

      根据再生化学纤维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,行业发展将遵循“减量优先,改造或淘汰存量,优化增量,合理布局,清洁生产,绿色采购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、社会效益相统一”;“通过并购重整,实现结构调整,再生行业产量增长超过产能增长,产能基本没增加,但产量有较大增长。再生产品不断优化,应用领域不断拓展,差别化、多功能、多复合新型再生纤维产值比重大幅提升”。

      预计到2025年中国再生涤纶纤维总产能将保持基本稳定,略微增长,但是再生有色涤纶纤维的产量将逐年增加,彩色涤纶纤维发展速度将比黑色涤纶纤维发展得更快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转自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)


 

版权所有: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
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 电话:0086-21-67874261 传真:0086-21-67792463